安全库存量 = 安全库存天数 X 日均消耗量
绿线:当 可售库存量 大于 安全库存量时,显示为绿线
黄线:当 可售库存量 小于 安全库存量时,显示为黄线
红线:当 可售库存量 = 0 时,显示为红线
点击单个sku就可以进入红绿线模块
红绿线分为四个部分
其中测算日均可以自己来设定规则(在智能补货界面设置),例如设定淡季、旺季的时间和日均量等。
设置好了之后,可以随意拉选设置的测算日均参数
实时获取产品库存中的数据,通过图形直观表现。
把鼠标移上去可以看到详细情况。
其中:
在途量 = FBA在途量 + 海外仓在途量
海外仓在途量:取产品库存中海外仓在途量,包括已发货、入库中数量
(1)海外仓已发货数量占比 = 海外仓已发货数量 / (良品可用量 + 已下单量 + 待出运 + 计划入库 + 可调拨量 + 在途量) X 100%
(2)海外仓入库中数量占比 = 海外仓入库中数量 / (良品可用量 + 已下单量 + 待出运 + 计划入库 + 可调拨量 + 在途量) X 100%
1.起始可售量=调拨中+处理中+可用量
2.起始可售量可以销售的天数=可售量 / 测算日均,1~2的过程就是起始可售量预测有货的天数
3.当做了采购计划、调拨单等,当天入库产品数就会体现峰值
4.可销售天数=可售量+后期入库补货数量 / 测算日均,3~4的过程就是现有可售量+补货量预测有货的天数,4的日期就是断货日期
如果想查看后期补货效果,可以在右边添加预估,选择后就可以看到新下单后的 预测断货时间
注:添加预估需求,目的仓物流方式显示的推荐选项
erp会根据缺货日期来计算出最合适的物流方式,然后显示在 目的仓物流方式 这里
计算最合适物流方式的公式是:缺货日期-(下单日期+备货计划与审批时间+产品资料-采购交期+质检时间+中转仓运输时效+中转仓入库处理时间+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)=物流消耗天数,根据这个天数去匹配最接近的物流方式
补货数量:根据最后一天缺货数量,再加上(缺货天数-1天) X 日均消耗量得出,如果日均消耗量为小数,则向上取整
例如:如果A产品的日均消耗量为12.2个/天,那么向上取整就是13个/天。如果在3月25日在库量是9个,那么3月25日就会开始缺货13-9=4个。如果缺货天数是7天,那么补货数量=4个 + 13个/天 X (7-1)天 = 82个
这里展示该产品对应这个目的仓所有没有处理完毕的供应链单据,即未入库的单据,包括采购计划、采购订单、交货单、发货单、调拨单。
也支持查看FBA已接收库存数据和FBA货件信息。
计划量:PL采购计划
采购量:PO采购订单
交货单:LN交货单
已发货、入库中:DL发货单
计划入库:TF调拨单
预计交期:
采购计划取值为 备货计划与审批时间+【产品资料】中维护的采购交期 计算出来的,即
采购订单取值为 【供应商产品】中维护的采购交期 计算出来的(这里也可以修改),即
交货单取值为 采购员自行填写的 预计交期,即
预计到仓:
已发货、入库中的发货单的预计到仓日期,即
预计出库
调拨单的预计出库日期,即
其中计划量,即PL采购计划的预计入库时间,从采购计划的预计交期起始计算:
中转采购:预计入库日期 = 质检时间 + 中转仓运输时效+ 中转仓入库处理时间 + 目的仓的运输时效 +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
直采:预计入库日期 = 质检时间 + 目的仓的运输时效 +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
采购量,即PO采购订单的预计入库时间,从采购订单的预计交期起始计算:
中转采购:预计入库日期 = 质检时间 + 中转仓运输时效+ 中转仓入库处理时间 + 目的仓的运输时效 +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
直采:预计入库日期 = 质检时间 + 目的仓的运输时效 +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
交货量,即交货单的预计入库时间,从交货单的预计交期起始计算:
中转采购:预计入库日期 = 质检时间 + 中转仓运输时效+ 中转仓入库处理时间 + 目的仓的运输时效 +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
直采:预计入库日期 = 质检时间 + 目的仓的运输时效 +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
已发货、入库中,即发货单的预计入库时间,从发货单的预计到仓日期起始计算:
预计入库日期 =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
计划入库,即调拨单的预计入库时间,从调拨单的预计调拨日期起始计算:
预计入库日期 = 目的仓的运输时效 + 目的仓入库处理时间